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在这样一份正式的文件中,央行明确了私募机构的地位,将私募纳入资管大家庭。
《通知》中涉及六大原则:
-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被明确纳入资管新规;
- 非标资产被纳入公募资管产品投资范围;
- 老产品整体规模不能突破4.27存量产品规模;
- 估值方法:“摊余成本+影子定价”
- 人民银行心中最重要的6个概念
- 过渡期结束后难以消化的存量非标处理办法
在这样一份正式的文件中,“央行”明确了私募机构的地位,将私募纳入资管大家庭。
这无疑是在表明,私募机构正在逐渐被市场认可,这也是“央行”转变的开始,具体是否政策扶植还要看具体政策引导。
纳入金融监管地位获确认私募基金: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对于私募基金行业来说,资管新规的出台,不仅意味着一个资管新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私募基金行业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对私募基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同台竞技。”有业内人士表示。
私募基金业最大的利好来自于第二十二条: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产管理产品。私募资产管理产品的受托机构可以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资管新规限制资本市场的多层嵌套行为。该条款明确规定,多层嵌套规定为一级,且私募基金能够接受所有私募形式的资管产品委托。这意味着,以后私募基金不需要通过券商或信托的渠道,与银行私募资管产品对接了,而是可以直接与银行对接,这不仅节约一笔通道费用,更重要的是规范层面的明确和许可,让私募基金获得了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同台竞技的机会。此外,第三十条还规定: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央行的解读,这里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主要指私募基金的发行和销售。
“这意味着,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私募基金,已成为监管部门特许的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的金融机构地位得以确认,其公信力将大大加强,在后期开展资管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开拓时,将更加便利。”上述人士分析说,资管新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机构的经营行为,更有利于推动私募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有利于行业的做大做强。
业务类型更明确私募股权将助力“双创”发展
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2月底,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含创投基金)管理规模已达72719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募股票及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26021亿元、28780亿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能够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近年来政府提出的“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如今,随着资管新规出台,私募基金能够从事的具体业务类型更加明确。资管新规的第十条规定:私募产品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可以投资债权类资产、上市或挂牌交易的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含债转股)和受(收)权益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产,并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鼓励充分运用私募产品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第二十一条,则明确了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三类私募产品。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该条款意味着对私募基金行业相对专业化的业务分工格局被进一步强化。”大徐分析说,目前,公募基金不能投资于未上市股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按合同约定主要投资于已上市股票,而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未上市股权,属于另类投资范畴。
一方面,纵观目前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会发现,首先,其相关资管产品需要配置一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其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本身也需要投资于未上市股权。无疑,这庞大的市场需求都将成为未来私募股权基金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进而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针对未上市企业股权(含债转股)和受(收)权益的明确,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用于促进创新和创业,进而推动“双创”大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