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过会率大降 港股上市成PE、VC退出新渠道

2018-05-29 13:39

 2018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已累计审核93家企业,其中过会企业52家,被否企业39家,另有2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55.91%,与前几年相比呈大降之势。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到2017年同期,IPO过会率分别高达89.24%、92.47%、83.96%,也就是说,今年以来的IPO过会率与前三年同期相比,降幅约四成。
 
IPO过会率下降,除了影响企业的上市之路,也增大了VC/PE股东的退出压力。
 
IPO退出案例减少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审核企业中,有近一半数量企业被否,记者梳理这些企业股东结构后发现,大部分都有PE/VC行业身影显现,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案例数量达491笔,其中IPO退出案例数为162笔,占比33.0%,同比下降32.8%;在一季度IPO市场审核“严紧硬”的态势影响下,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总量显著下滑。
 
一般来说,股权投资的成功退出路径主要分为三类:上市、并购、回购。在我国,IPO一直是最主要的退出渠道,能占到总量的70%-80%。相比之下,欧美市场通过IPO退出的占比一般只在20%左右,并购和回购这两类途径的使用频率更高。
 
业内人士表示称:“相比IPO,并购重组退出的收益还是相对有限的,机构退出的第一选择还是通过上市。公司本身有IPO潜力的,业务比较扎实,还是希望IPO,除非是离上市要求有差距,耗费时间长,可能会考虑并购。”
 
PE/VC急寻新通道
 
“新三板+H股”(简称“三+H”)政策落地,给PE、VC的IPO退出困境带来了一些转机。
 
 今年以来,开始有新三板企业放弃A股,转投港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度冲击A股未果的华图教育。在去年年底新三板摘牌后,3月22日,华图教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成为首家新三板转战港股公司。据悉,近一个月内相继有成大生物、盛世大联、君实生物三家新三板公司公告赴港上市。据了解,部分企业赴港上市,与VC、PE股东的推动有关。
 
VC、PE的退出方式包括IPO、并购、转让,资管新规之后,回购也很难了。而IPO目前仍然是主流,回报也是相对最高的。在”三+H政策的支持下,推动所投的符合条件的新三板企业赴港上市,将成为VC、PE退出的又一种选择。
 
H股估值提升
 
允许同股不同权、“三+H”等政策通道打开之后,不仅赴港上市的渠道更为通通,还带了估值的持续提升,加上简便高效的上市程序,使得新经济企业对H股上市兴趣大增。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港股通成交总额达到2.26万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170.2%,今年一季度成交额则达到1.1万亿港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其中,累计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已经超过1.1万亿港元。
 
即便是相对传统的行业,H股的市盈率也有所提升。以周黑鸭为例,2016年11月,该公司在H股上市,发行价为5.88港元,市盈率略高于15倍。但截至今年5月18日收盘,其总市值为159.2亿港元,市盈率为17.472倍,比IPO时还有所提高。
 
周黑鸭上市前的Pre—IPO轮融资中,金盈谷也是投资者之一。从投资到最终退出,其在周黑鸭的投资时间,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但获取的回报,却达到30%以上。由于锁定期较短,减持限制较少,退出较A股更为方便。
 
“跟A股相比,H股总体估值还是低一点,但肯定比并购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H股部分IPO市盈率在14—15倍左右,而且市盈率20倍以上约占47%,但A股并购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从投资回报来看,H股IPO明显高于A股并购。
 
2017年在H股完成IPO的内地新经济公司,整体估值也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IPO时估值高于50倍的,占比为10.6%,30—50倍之间的,占比12.13%。此外,2017年,港股工业、消费品制造、金融、公用事业等八个行业的平均股价涨幅为40%,而资讯科技、消费者服务业则分别上涨了82%、73%。
 
随着政策调整,在H股上市,对企业及其股东来说,也会带来新的利好。有律师表示,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只有H股部份流通,原股东的股权无法流通,很难作为资产用于抵押贷款、支付收购价格等。但近期证监会已计划进行H股全流通试点。
 
不过,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也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平安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周凌云称,有意在香港IPO的内地企业,可考虑在明年初递交材料。一方面可以为保荐机构、审计机构预留充分的时间,尽可能一次通过审核,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在政策出台前期扎堆申请,错峰递交材料可以提高审核效率。
 
Powered by RRZCMS